作为西方来品,咖啡在一个传统的茶饮品的国家的推广教育和被广泛接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上个世纪80年代末雀巢在中国推出速溶咖啡时,让现代的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咖啡这种饮品。直到90年代末,随着星巴克的进入,逐渐富裕的中国消费者才开始更多了解咖啡背后的文化,咖啡消费也开始在年轻普通消费者中逐渐普及。雀巢和星巴克被看作中国咖啡市场的启蒙者。
市场调查显示:中国咖啡市场一直为雀巢和星巴克这样的国际巨头掌控稳定的局面,随着瑞幸在2018年的横空出世被打破。在最短的时间进入这个行业并迅速上市,完全颠覆了咖啡行业一贯的传统玩法,让雀巢和星巴克们都有些始料未及。
2019年,中国的咖啡市场也变得越发热闹非凡起来。瑞幸继续高歌猛进,星巴克牵手雀巢和阿里,可口可乐收购Costa,另外在即饮咖啡市场还有众多入局者,可乐有乔雅,农夫有炭仌,统一有雅哈,旺旺有邦德,伊利有圣瑞思、蒙牛有每日鲜语冷萃拿铁,颇有群雄争霸的感觉。
就全球市场来看,中国的咖啡市场仍然充满了广阔的空间有待开拓。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德国(2019年每人平均咖啡饮用量达到867.4杯),其次如美国(年消耗量388.3杯),香港(年消耗量249.5杯),台湾(年消耗量209.4杯)。而当前中国大陆的平均每人每年仅饮用6.2杯。细分到现磨咖啡,每人每年消耗量仅1.6杯。中国市场的巨头们扎堆涌入不是没有道理。
目前我国咖啡的主要可分为速溶咖啡、即饮咖啡、现磨咖啡等,雀巢在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速溶咖啡的主要品牌还包括中原G7、麦斯威尔、UCC等,即饮咖啡主要品牌有伯朗咖啡、统一雅哈咖啡等。除速溶咖啡和即饮咖啡外,现磨咖啡也深受我国消费者的欢迎,如星巴克、Costa等。
市场调研公司研究显示,目前速溶咖啡占比达到72%,现磨咖啡比例约为18%,即饮咖啡占比为10%。当然,对于国内咖啡市场的研究,各份研究报告有不同的数据,但不管现磨咖啡有多好喝、市场争斗有多火热,均显示出速溶咖啡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咖啡消费品类。
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咖啡市场的确正在进入不断的增长的爆发阶段。2017年全球咖啡市场增速仅2%,中国咖啡消费的增速则高达15%。2019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元。中国饮用咖啡的消费者已经从2013年大约1.9亿人,也就是全国人口大概13%左右上升到2018年3.3亿人,也就是人口的23%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到2025年或超1万亿元。其中,青年男女、家庭主妇、都市白领成为饮用咖啡增长比例较快的群体。
从销售渠道方面看,咖啡消费者的地区分布:一线城市37%、二线城市32%、三线城市29%;市场总消耗量:咖啡馆17%、酒店宾馆21%、中餐厅及其它6%、家庭消费13%、办公室12%、速溶咖啡37%、即饮咖啡饮料8%、市场总消耗量增长8%(其中家庭消费对增长的贡献为70%)。
从市场发展趋势方面看,家庭咖啡消费将超过速溶咖啡在整体通路中所占的比例,家庭消费近年来呈增长速度较快的咖啡消费渠道,其主要原因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青年消费者的推动,家用咖啡机的普及。二三线城市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不断增加,成为中国咖啡市场及未来20年的核心推动市场。90后和95后已经成为了线上咖啡消费的主力军,在过去的3年间,95后消费人数的占比提升明显,2019年的占比已经超过25%。如今年轻消费者对于新消费产品的理解力要远远强于70后、80后,这给予了所有新兴消费品牌机会。比如三顿半、永璞咖啡、时萃咖啡、沃欧wow
coffee,他们的产品,多是基于以往速溶咖啡产品的再升级。
咖啡已经开始走出咖啡馆,走向了更日常、更多样的场景;在咖啡的消费者群体变得越来越庞大时,真正喝咖啡的人在寻找更方便的咖啡消费方式。谁能提供便捷性与好口味兼具的咖啡,谁就能在咖啡这方火热的战场上占据一块领地。
尽管此次疫情对不少中小咖啡企业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但我国咖啡市场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的。日前,咖啡巨头星巴克也再次大手笔投资中国市场。将在中国打造一座集咖啡烘焙与智能化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咖啡创新产业园,计划于2022年落成。该项目一期项目将投资约9亿元。
与西方几百年按部就班的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越来越庞大的城市人口和他们新兴的消费需求,伴随着瑞幸这样的互联网和新零售概念的推动,咖啡在中国的发展也逐渐发展出一些独特的模式来。消费者画像个性化、消费场景多样化、品类丰富多元化等等一些特征逐渐显现,这也催生了挂耳咖啡、咖啡液、咖啡胶囊等新品的不断推陈出新。被速溶咖啡教育成长的中国消费者正在不断迭代,也在不断寻求新的消费机会。
随着更多品牌的入局和新品的不断迭代升级,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差异化越来越大,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而一个品牌和产品最终能够为市场和消费者接受,除了创新,口感和品质终将是无法绕开的关键因素。